全场第三节只得8分,日本女篮的教练高田真希在场边做了个几乎带着失望的手势。那一刻,距离上半场她们还领先9分,不过二十分钟前后,一切风云突变。澳大利亚女篮以79:67,像推倒骨牌一样,将日本队的反击希望一一击破。亚洲杯半决赛的席位,就此尘埃落定。
我是现场的记录者,却一度感觉像在见证一场心理层面的拉锯。悉尼奥体馆里,许多观众其实在上半场就以为日本队要上演大冷门。她们的小快灵打法很鲜明,快速运球、果断传导,高点投篮如同刀割面纸,一举打出了51:42的优势。休息时,日本帮的助理教练甚至难掩喜色,在过道里对我说:“这将是日本女篮近两年最漂亮的半场。”但镜头切回澳大利亚的更衣室,没人挑眉,也没人抱怨——主教练温妮·布拉德特低语一句:“第二节结束了,还有两个。”
后来的剧情比任何技巧战术更像一场意志的对决。澳大利亚女篮第三节上来,先是球风收紧,回防、紧贴,几乎把日本的挡拆全部掐灭。17:8的单节比分,等于给了上半场的逆风一个几乎不讲情理的回击。第38分钟,澳方核心球员海莉·厄尔本救下一球后倒地起身,队友朝她咧嘴一笑,气氛紧张,但背后那股力量清晰得令人心颤:这个澳大利亚女篮,不只是依靠高度和体能,她们的心理韧性,才是这个赛场上最锋利的刀。
我后来反复回忆第三节的关键镜头。日本女篮的组织后卫一度有些慌乱,几次无谓的传球失误都被澳方断下转化成了快攻得分。看台上的日本球迷,原本每次进球都山呼海啸,到了这个时候集体陷入沉默。气氛的转折点往往不是分差,而是在地板上每一个拼抢的小动作上,用不着解说,气场的倾斜肉眼可见。
赛前外界的讨论几乎都在“澳日会师”这个假设上打转,更没人料到澳大利亚能把菲律宾和黎巴嫩打得毫无还手之力,一场净胜76分,一场净胜79分,高度、速度、配合、意志,每一项都像教科书那般标准。黎巴嫩队主帅赛后直言:“和她们打球,根本不是在同一个频道。”这个场面,曾让我觉得澳女篮太早暴露全部底牌,可是我们太低估了她们对胜利的渴望。
如果说小组赛最后一轮前,日本队主力一直在“藏招”,那澳大利亚女篮则是毫无保留,她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对手:“我们只会越来越强。”这样的宣言不只是一纸口号。在中国女篮也将在小组全胜下挺进四强之际,显然更值得警觉的是,澳大利亚女篮的打法已经跳脱了“只靠身体吃饭”这个刻板印象。
在队医通道旁听到一位此前采访过的澳方老将对年轻球员说:“记住,赢球之路从来不只是力量。”此话坐实了我的一个观点:这支澳洲女篮,精神力和战术素养的结合,是本届亚洲杯最大的不确定变量。比起日本队的限制三分和中国女篮的进攻体系,澳大利亚女篮更像半场搏杀里的催化剂——只要你心态起波澜,她就能一波带走你全部信心。
有意思的是,网络上关于女篮冠亚之争的讨论,并未因这场胜负而减弱。中国球迷有人乐观,认为小组赛对手强弱参差,过于拉开水平;也有人忧心,觉得“澳大利亚埋伏了太久”。还有日本粉丝留言:“上半场我们曾梦想过,梦醒时只能服气。”场馆外,穿着橙黄球衣的澳大利亚球迷大声喊:“这才刚刚开始。”
此刻的悬念已经紧实落地——中国女篮能否突破澳大利亚的铁桶阵,抑或一场心理战将变成电子游戏式的拉锯?在这个没有退路的亚洲杯赛场上,真正能改变结局的,或许正是这个“深藏不露”的澳洲女篮。你是否也好奇,下一个故事会发生在哪里?
加杠杆炒股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